宗教建筑的分类和各自装修的特点
一、佛教建筑
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 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 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 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 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 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 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 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 (斗栱密檐型) ; 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 屠坡型) ;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 ; 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 ,原名 兜率寺,或名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改称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 —二年(1330—1331 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 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现 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二、喇嘛寺
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 藏两个民族, 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 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北京的喇嘛教建筑是从元代开始出现的。 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和佛寺相近的宫室式木建筑; 另一种是属于碉房式 的砧石建筑。北京的雍和宫和东、西黄寺都属于前者,只有颐和园后山的一组喇嘛寺是碉房 式的。 木建筑的喇嘛寺仍旧采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庙前半部的山门、天王殿、大殿,都和佛 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后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伟的建筑,在布局上也有所变化;例如雍和宫的 后部采用三殿并列的制度,用复道将高大的万福阁和两侧的永康阁、延宁阁连接起来,气势 十分壮丽。 喇嘛教的塔不同于佛塔。 它是由印度的屠坡演化而来的。 中国的喇嘛塔也有用为僧侣坟 墓的,但建筑在寺庙中的喇嘛塔,却和佛塔的作用相同。二、基督教建筑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 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 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 它是 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巴西利卡是长方形 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 下有半圆形圣坛, 前为祭坛, 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 后来, 拱顶建在东端, 教堂门开在西端。 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 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 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 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 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 建立覆盖穹顶, 并把重量落在 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 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 圆形穹窿组合而成。 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 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 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现在苏联红场上的华 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 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 12—15 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 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 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 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 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 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 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 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 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 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 堂,德国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堂。 新教的教堂,各派教会亦有差异。总的来说,教堂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 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新教加尔文派的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 彩色玻璃和圣坛。近期,欧美各国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旧的传统风格,出 现一些新的式样。
三、清真寺建筑
第一, 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 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 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 整的空间序列: 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 而又循序渐进, 层层引深, 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第二, 中国化的建筑类型。 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 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 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清真寺, 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 大式大木结构。 大门上起楼, 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等。这种 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 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 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 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 顶,上面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 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殿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 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 脊或各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
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鲜明特点之一。 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 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 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第四,富有中国情趣的庭园处理。中国清真寺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风格,反映 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在寺院内遍植花草树木,设置香炉、 鱼缸,立碑悬匾,堆石叠翠,掘地架桥,大有“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味。试想,人们在完成 严肃的宗教功课之余,漫步庭院,观赏那袅袅香烟、吐芳花木,站在小桥听流水潺潺、赏金 鱼游嬉,内心该是何等欣慰。
第五,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无论其如何花样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 传统建筑手法, 中国清真寺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 具备伊斯兰教建 筑的某些特点。
相关推荐